养生是春秋战国时期基于道家学说,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对道教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近代养生学蓬勃发展,是一门以健康长寿为研究目标的学科,研究人类通过心身修养,调控个人行为,如饮食、起居、睡眠、性生活、环境居室卫生、个人卫生、良好生活习惯,并进行适当的引升锻炼和食药调理,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获取健康长寿的目标。

2.生命周期的客观性

生命存在实际上是以繁殖取胜,一切对外抗争,为的是繁殖与传递自己的基因,大多数动物都是终生生育,大都只能活很短时间。进化是族群中具有新形态,新功能,更能适应环境的个体逐渐取代整个族群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代一代的族群个体共同完成。我们知道生命的衰老与时间的流逝一样,永远不可避免。老子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道德经23章,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任何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周期性的,没有永恒存在的东西,地球的寿命为100亿年,星球或星系的爆炸,表明星系的生命是有限的。

3.遗传信息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族群进化过程中遗传信息起决定作用,它是生物为复制与自己相同的东西、由亲代传递给子代,也是各细胞每次分裂时由细胞传递给细胞的信息,即碱基对的排列顺序。遗传规律所决定的每个人种所具有的各自固定的特征。依据遗传的特征(肤色、发型、头型、面型等)人类分为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色人种及棕色人种等。

4.人究竟可以活到多少岁?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清朝时人均寿命33岁,民国时期只不过35岁,而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已达75岁。那么,人的寿命究竟该有多长呢?根据科学原理,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是性成熟的8~10倍,人性成熟為14~15岁,故人的寿命为110~150岁;哺乳动物自然寿命是生长发育期的5~7倍,人的生長发育期是20~22岁,故人的寿命为100~150岁;人的体细胞分裂周期为2~3年,人的体细胞可分裂50次,故人的寿命100~150岁。

为什么有些人活不到自然寿命?首先与先天遗传有关,东汉王充《论衡》:“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提出人的寿夭取决于禀受父母先天之气的强弱。明代张景岳:“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景岳全书·传忠录·先天后天论》,1998年《》发表了“ of Life-Span by of into ”把端粒酶的相关基因导入到人的体细胞内,发现细胞的寿命大大延长,建立了端粒缩短和体外细胞衰老的关系,认为基于端粒酶延长人的寿命的治疗将在下一个10年内实现。端粒酶是合成端粒并维持其长度的特殊核糖核蛋白酶复合体,活化后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并添加到染色体末端。人体细胞衰老取决于细胞分裂,整体细胞寿命由种群倍增或细胞增殖数目来衡量。而细胞已分裂次数和预测将分裂次数可用端粒的长度作为指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染色体末端端粒的损耗是衰老的重要机制,端粒丢失最终可造成细胞衰老直至凋亡。仍然有许多问题:不能确定端粒的长度和衰老之间的关系是否是随机的。虽然看起来变化端粒的长度通常影响衰老的速度,是否有其他的原因?

其次取决于环境因素和个体生活习惯,《吕氏春秋》:“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阐明水质与健康的关系,明代张景岳在承认人的先天遗传与寿夭关系密切时,更为注重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道教教义:“我命在我不在天”,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科学研究表明:外界因素对个体寿命的影响起50%的作用,50%取决于内在因素,其中25%是由遗传基因塑造。

——上海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