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贾旭东教授的“太极之道”一文始发于2018年,文中对太极拳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丹道”、“武道”和“禅道”的太极理论,介绍了国家版权课程《禅道太极》的基本理念和体系结构,澄清了社会大众对太极的四个普遍误解,对传统太极的传承与发扬提出了对策建议,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特此重发,以飨读者。

丹道、武道与禅道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哲学与世界观的精妙体现和运用,但其最初的起源却一直众说纷纭。

根据吴氏太极当代宗师吴图南老先生的考证,太极拳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朝(宋、齐、梁、陈)的梁时(公元502-557年)已有人习练太极拳,但究竟是谁发明了太极拳却一直未有定论。

至元末明初,道家武当派一代宗师张三丰集前人之大成,成为太极的中兴者,将其发扬光大并绵延传至今日,产生了武当太极、青城太极、赵堡太极、陈氏太极、杨氏太极、吴氏太极、武氏太极、孙氏太极等诸多传统太极流派。

武当太极、青城太极等太极流派上溯至张三丰祖师,是历史最悠久的太极,且至今绵延不绝,仍在道家各主要门派及道家人士中传承,也与流传于武林中的其他太极流派颇多差异。

因为,从张三丰祖师开始,道家人士习练太极的目的,都不是为了称雄武林,太极只是其道家内功的外练之术。虽兼有健体防身之效,但道家太极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却是修炼内丹,即通过太极身法的外练,结合道家内功的修炼,实现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追求道家修炼的最高目标——炼虚合道。

因此,从修炼目标来看,道家太极其实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太极拳”。我们讲某某“拳”,其实是在讲一门武术。故而我把这些传承于道家的古老太极流派,称之为“丹道太极”。

而当“丹道太极”从道观逐渐流传到武林后,就成了现在我们所说的“太极拳”,成为代表中华武术最高境界的拳种之一,至今已演化出赵堡太极、陈氏太极、杨氏太极、吴氏太极、武氏太极、孙氏太极等诸多流派。

太极拳与形意拳、八卦掌并称为中国武术三大内家拳,但从习练者数量和影响来看,太极显然比形意、八卦流传更广、影响更大。

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打遍京师无敌手,人称“杨无敌”,其嫡孙、杨氏太极宗师杨澄甫说:“太极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这种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高深境界令无数武林人士向往,竞相传习,加上后来国家的改编和推广,使得太极拳成为武林中知名度最高的拳种。

从练习目标来看,武林中人习练太极的目标显然与道家人士不同,他们是要练出精深武功,追求武术技击之道。因此,我把这些流传在武林中的太极流派称之为“武道太极”。

那么对现代都市人来说,如果想要练习太极,应该确立怎样的目标呢?隐居深山、修道炼丹?这是绝大多数现代人都不太可能也不现实的追求!

“太极十年不出门”,练就上乘武功?在告别了冷兵器时代的今天,那只是武林人士基于传承文化之使命而必须为之的事业,但对大部分普通习练者来说同样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我们只能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太极之法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进而悟道明心、洞见人生真相!这是我多年来所探索的第三条太极之道——“禅道太极”。

“禅”,是梵语之音译简称,全称“禅那”,意为“静虑”,是儒释道三教之共法,中华传统文化之心髓。我自17岁上大学时开始,随三位武林老前辈学习太极,此后至今习练不辍。

养生道家功法特点是什么_道家养生功法的特点_养生道家功法特点介绍

作者大学时代与恩师

同时也因练气功而接触到禅修,后深入学习了南传、汉传和藏传的多种禅修法门,发现太极与禅存在天然的契合:太极是在运动中禅修、在禅修中运动的最好方式,禅与太极的融合既能帮助现代人修复疲惫的身心、超越红尘的烦恼,更能开发自性的智慧、回归生命的本体,这是“禅道太极”的最高目标,每个人都有可能达到。

“禅道太极”不追求技击功夫,更不修炼内丹,因为那是“武道太极”和“丹道太极”的任务!“禅道太极”是通过传统太极拳架的练习,配合道家养生功法,使修炼者身心健康,进而以此为器,开发智慧,追求禅家明心见性的最高境界。

当然,由于“禅道太极”原汁原味地继承了传统太极规范的拳架,因而如果练习者将来想走上“武道”甚至“丹道”,“禅道太极”的练习都能为此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武道太极”是“太极拳”,那么“丹道太极”就是“太极道”,而“禅道太极”则是“太极禅”,三者虽外形相似,但却是从追求目标到习练方法都不完全相同的三条太极之道。

养生道家功法特点是什么_道家养生功法的特点_养生道家功法特点介绍

作者和当年武术队的小伙伴们

你为什么误解了太极

如上文所述,太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笔者将其分为“丹道太极”、“武道太极”与“禅道太极”。

而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知名度最高的项目,也似乎是中国普及率最高的运动,且已走向全球。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中国在内,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练习太极拳者已近3亿人。

但本文要指出的是,面对普及率如此之高、发展如此蓬勃的一项世界级运动,现代人的认知中却充满了误解!其误有四:

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误解是:“拳”“操”不分。

如果你对公园里的“太极拳”习练者加以观察就会发现,练习道家的“丹道太极”和赵堡、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等传统“武道太极”的人非常少,而大多数人都在练习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代表的套路动作。

实际上,“简化太极拳”以及各种表演式和竞赛式“太极拳”,都是参考传统太极拳架而设计的一套与之类似的动作组合而已;

从练习目标与方法体系来看,它们与“丹道太极”、“武道太极”乃至“禅道太极”都有着根本的不同,完全是迥异的运动体系,其准确的名称应当是“太极操”或“太极舞”,将其命名为“太极拳”从一开始就是完全错误的!

“太极操”和“太极舞”的练习目标主要是健身,同时兼有表演功能,实际就是一种带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团体操或团体舞。

学习这种套路动作,既不需经过传统太极中桩功、步法等基本功的训练,更没有最关键和核心的“摆架子”环节,而是直接模仿和学习动作。

养生道家功法特点是什么_养生道家功法特点介绍_道家养生功法的特点

作者帮老师开班教拳

套路动作熟练后,既不会如“丹道太极”般转入内丹功夫的修炼,也不会如真正的太极拳——“武道太极”般进行推手、散手等技击训练,更不会如“禅道太极”般与禅修心法相结合,从修身转为修心。打出一套规范漂亮的动作,并以此健身和表演就是这些“太极操”、“太极舞”运动全部的内容和终极的目标,它怎么能够被称为“太极拳”呢?

在《返道而行》(重庆出版社,2015)一书中,作者汤庆章先生就曾指出:

“国家广泛推广普及的简化太极拳,以高、难、美、齐等外在形式为标准的各种‘表演、竞赛’活动,都需要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这更加重了太极拳的形式化和标准化的趋势,于是太极拳就被改造成像工业技术产品一样批量生产的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集体舞、团体操”

“我们现在普遍看到的,是以展示和表演为目的,给别人观赏的舞蹈式、体操式的慢速运动,是体现集体主义原则的团体性运动,而不再是强调个人体悟和涵养心性的太极拳了”。

当然,笔者并不反对国家编创和推广这些“太极操”、“太极舞”运动。其初衷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太极运动惠及百姓。无论什么年龄的习练者,即便坚持练习这些“太极操”和“太极舞”,也能够取得一定的健身功效,这当然是有益于社会的。

但“拳”、“操”虽一字之差,代表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运动理念、目标和练习方法,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将其命名为“24式太极操”或“24式太极舞”呢?这不是名实相符吗?

这样就不会在公众认知中,将这种仿前苏联集体操而编排的表演性运动项目,和传统的太极拳混为一谈,太极这一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与哲学精髓的高深运动体系,也不会成为今天普遍存在于国人认知中的“花拳绣腿”,并且被“一个大西瓜呀,从中分两半啊,你一半呀,我一半呀……”这样地戏谑和娱乐了!

遗憾甚至令人悲哀的是,一开始就谬以千里的错误命名,加上全民体制下的长期推广,使得表面上看起来,太极拳运动蓬勃发展甚至已走出国门;但实际上,传统“丹道太极”和“武道太极”的爱好者与习练者数量远远少于“太极操”和“太极舞”,而“太极操”与“太极舞”的广泛普及,又造成了下面三个常见误解,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必将“以误传误”,造成“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局面,威胁到传统太极的生存、传承与发展。

第二个误解是:老人运动。当笔者向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推荐太极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太极拳好是好,但还是等我退休了再学吧。”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普遍误解,还是来自“太极操”和“太极舞”的普及。

当公园里满头银发的老人们集体起舞“太极拳”的景象,成为一道都市的风景,当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老人们集体练习“太极拳”的壮观场景;长此以往,太极拳在人们的认知中,就逐渐被贴上了“老人运动”的标签。同时,这个误解和第三个误解又互为因果,相互强化。

第三个误解:运动量小。当年轻人看到公园里老人们练习的“太极拳”大多动作缓慢而柔和,就想当然地以为这是一种运动量很小的运动。

加上多是老年人在练习,这两个误解就建立了一种貌似必然的逻辑:因为老人体力弱,无法进行高强度运动,太极拳(实际是“太极操”或“太极舞”)看起来缓慢轻柔,又多是老人在练习,说明它一定运动量小。

一旦有了这样的普遍认知,最适合、最需要、最容易受益于太极的中青年人,就对太极望而却步,产生等退休后再来学的想法。

第四个误解:无法技击。

当人们把“太极操”、“太极舞”当成了太极拳,也很少看到真正太极拳的技击训练,而头脑中又充斥着老人们集体操一般慢悠悠运动的场景,自然会怀疑,这样的东西能叫做“拳”吗?这么慢吞吞的“拳”怎么能技击呢?

人们不知道,太极的慢只是其训练方法,在技击应用中不仅不慢,反而是迅雷不及掩耳,能够“后发而先至”地克敌制胜。

若不能技击,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怎么会打遍京师无敌手,被称为“杨无敌”呢?若没有技击能力,作为一种武术门类如何能在当时的武林中立足呢?

由于年轻人普遍对太极有以上误解,使得他们在选择运动项目时,会去健身、跑步、游泳,认为这些项目运动量够大、锻炼效果够好;会去练习瑜伽、拳击、跆拳道,因为这些运动项目够时尚、有现代感,所以很少会选择太极。

这又走入了一个怪圈:年轻人因为这些误解而不愿接触、了解和学习太极,这使得哪怕“太极操”和“太极舞”的练习者中,中老年人的比例都越来越高,又更加加剧年轻人的误解,如此恶性循环。

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必然造成传统太极的传承之忧,因为高深的太极功夫,绝不是退休后才来学习的老人可以练出来的!

笔者17岁开始学修太极,当时的授业恩师何坚老先生已70岁高龄,当年曾受国家体委之邀赴京参与编排“24式简化太极拳”,却坚决反对这一做法的他多次告诫我:“小贾,你一定不能练那个‘太极操’,要好好学传统的太极拳,将来有机会教给更多的人。你们再不努力,将来可能我们的子孙后代要到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才能学到真正的太极了!”何老师的担忧,代表了那一代老武术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无奈和悲哀。

养生道家功法特点介绍_养生道家功法特点是什么_道家养生功法的特点

作者大学时代与恩师何坚老先生

近30年过去,让何老师当年就忧心忡忡的状况一点都没有好转,甚至愈演愈烈。“太极操”、“太极舞”仍然大行于世,传统太极少人问津,世人的误解更越来越深。

随着这些老前辈们一个个离世,而我等偏又如此不济,德业修为都远逊于前辈,这中华文明的瑰宝靠谁来传承?每念及此,鄙人虽名微德薄,亦无法不悲从中来!

笔者以为,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势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理念的精华和最佳载体,太极运动亟需大力发扬和推广,但首先应正本清源,为其正名和勘误。

解铃还须系铃人,此误因政府主导而生,还应由政府推动而解。官方应把所有的表演性、竞赛性太极运动项目名称正式改回“太极操”、“太极舞”,厘清这些运动项目与传统太极的差别,通过大众传媒纠正公众的错误认知。

进而从资金、人才、场地等方面对所有传统太极流派给予大力扶持,让那些传统太极的传承人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教学授业、培养人才,这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太极的传承与发扬,何老师当年的担忧庶可稍解!

何谓“禅道太极”

按照习练目标和方法的不同,上文将太极功夫分为三条道路:丹道、武道和禅道。从练习方法来看,“丹道太极”、“武道太极”与“禅道太极”在筑基和入门阶段基本是一致的:

首先要练习桩功、步法等基本功,为套路练习、即传统所称“盘架子”打下基础;继而通过练习拳架动作,掌握一套或多套前人已经编排好的套路。

传统的太极教学绝非如现在很多公园里的教法,一开始就学拳架套路,能打出一套动作就好像会了太极,那样学会的只是“太极操”而已。

传统的太极练法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学,从外形到应用,完全熟练掌握了上一个才能开始学下一个,一套拳架学完可能要好几年时间。

养生道家功法特点介绍_道家养生功法的特点_养生道家功法特点是什么

作者习练太极桩功

而且,最关键的环节是,每个动作的学习,都要经过“摆架子”或者“定架子”的阶段,以实现肌肉记忆。我们有时会说某个人喜欢“摆架子”,显然这个词带有贬义,而实际上其本义并无褒贬,就是指这个传统太极练法中的关键环节。

“摆架子”阶段虽然比较艰苦,但无论从健身还是提升功力的角度来看,这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而又实际上提高最快的。如果没有经过这个阶段的练习,整套拳架就难免走样,无论是养生还是技击,练习者都很难真正入门。

经过了拳架练习,当习练者已经完整掌握了一套或多套拳架动作,也达到了健身筑基的目的之后,三条太极之道开始有了不同的走向:

“丹道太极”的用功方向将回到道家内丹功夫的修炼,按照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次第,实现道家性命双修的目标。

“武道太极”将开始进行推手、散手乃至实战等技击练习,以增强习练者的实战功力和技巧,走向武术搏击之道。

而“禅道太极”则既不练习聚气结丹、也不练习推手技击,而是引导习练者反观自心,通过与禅法的结合走向内心世界的探索。

因此,“丹道太极”最终追求的是道家“长生久视”之道,“武道太极”追求的是武家“武林至尊”之道,而“禅道太极”追求的则是禅家“明心见性”之道。

如果说,练习“武道太极”的成功标志是战胜了对手的话;那么“丹道太极”的成功则体现在战胜自己,即所谓“顺为凡,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而“禅道太极”,既不追求战胜别人,也不需要战胜自己,因为那都会带来二元的分别与对立,“禅道太极”追求的是真正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回归心物一如的本初境界。

广义而言,一切以禅修为终极目标的太极修炼体系,都可称为“禅道太极”,因为禅本无相,无论拳架动作如何,只要其心法有禅、目标是禅,那就是走在“禅道”上。

狭义而言,“禅道太极”是笔者所创编的一套身心修养方法体系,其中融汇了笔者近30年来所学修的“禅修心法”、“道家功法”和“太极身法”,这是“禅道太极”的另一内涵。

《禅道太极》既继承了传统太极拳练法的核心和精髓,又将道家养生功法与禅家禅修心法融汇其中,分为五个层次,依次命名为:“方寸6式”、“健行14式”、“定静23式”、“慧观46式”、“自在92式”。

各层次的修炼重点分别是:筑基、健体、得定、生慧、自在,道家养生功法贯穿始终,禅修心法渐次深入,太极身法根据传统杨氏太极拳改编而来,动作数量逐步增加、难度逐渐提高。如下图所示:

道家养生功法的特点_养生道家功法特点是什么_养生道家功法特点介绍

《禅道太极》是一个集禅家、道家、武家实修方法于一身、次第分明的完整体系:先修身养性,再因定生慧,最后自在明心,因而学习过程必须次第完成,后一阶段的学习必须以很好地掌握了前一阶段为基础和前提,不可僭越。

按照传统的太极教法,光一套拳架就要学几年,更罔论其他功夫,如果在21世纪的今天还要延续这种教学模式,那么生活忙碌的现代人就只能望而却步了。

为最大限度地帮助现代都市人群尽快入门受益,我将《禅道太极》最精华和核心的5个功法、6式动作放到了第一阶段“方寸6式”之中。

只需两天时间,学员就能够掌握入门。日常练习只需2-3平米场地、3-5分钟,在办公室和家中都可利用空间、业余时间练习,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都市人锻炼时间不足、场地有限的问题,使学员能够碎片化练习而终身受益。

道家养生功法的特点_养生道家功法特点是什么_养生道家功法特点介绍

作者教授太极

学太极首先要明理,以科学的功理指导实修才能事半功倍、快速收效,否则就是“盲修瞎炼白费功”。

而简单模仿外形动作的公园式太极操教学模式既不适合现代人,也早已失去了经过前人长期传承和验证而保留至今的科学方法,更无法照顾到每个学员的个体差异,保证学习质量。

因此,《禅道太极》采用了现代教学手段:线上线下结合、室内教学、小班传授,将法理的深入讲解与手把手的体验式教学相结合,使现代人能够快速入门。

如上,《禅道太极》既兼顾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节奏,最大限度地缩短学习时间并利于碎片化习练,又不失去传统太极的精华并为未来的深造打下基础,具有阶梯化、碎片化和现代化的特点,是我将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科技结合而进行的探索。

但要特别强调的是,推出《禅道太极》,我不敢轻言创新:禅修心法和道家功法都是我在多年的传统文化实修践行中学到的,非我独创,太极身法我更不敢增加哪怕半个新动作,只是在原有拳架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组合。

所有这些身法、功法和心法都来自武家、道家、禅家那些给我传道授业的恩师们,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精粹,我们能够完全继承下来并传之后人已然不易,岂敢妄言创新?以我浅薄的修为,不敢、不能、也没有资格打着创新的旗号让它们变了味儿。

我做的唯一工作,就是把这些好东西进行了重新组织、整理和诠释,使它更适合现代人、更好学、更好练、更易于传习,这是我所有工作的初衷和目标,希望何老师的在天之灵和我所有的恩师们都能够认可,给我点个赞!

养生道家功法特点是什么_养生道家功法特点介绍_道家养生功法的特点

作者2012年与恩师朱锦芳老先生(左一)刘占一老先生(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