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青城山玉清宫,热心随和的道长与朴实的修行生活给人印象深刻

从圆明宫出来后,我们一行三人便径直去了玉清宫。

玉清宫也是属于青城前山景区内的道观景点,它坐落在青城山丈人峰北坡的深山之中,位置比圆明宫还要高点。

从圆明宫前的山间小路上行,此去玉清宫约有1.5公里路程。仍旧是刘道长走在更前面,我与居士紧随其后。

崎岖的小路在林间蜿蜒,偶尔经过泥巴路段,还依稀可见马蹄印,这上面不通公路,想必是用马驮运物资了。山里寂静无人,这里远离核心景点区域,难见其他游客经过。

途经一处农家,房屋看起来破旧不堪,像是废弃已久,但屋外有两条小奶狗,用稚嫩的汪汪声叫着,一个穿着朴素打扮利索的中年女人从屋里出来,看向路过的我们。

没想到里面还住着人,听说青城前山上早就搬迁了民居,只有道观建筑,但这里居然还有一户人家。

刘道长也觉奇怪,便上前与中年女人攀谈了一阵,原来这房子确实是当地村民搬迁后*下来的,只不过中年女人不是房子的原主人,她只是与丈夫在青城山干活暂时租住在此而已。

离开农家继续前行,翻过一道山梁,出现了一个三岔口,左边下行几步路便是玉清宫了,直行应该是四望观,右边是一条上行的青石阶,听刘道长说这条路可以通往青城山更高处的老君阁。

我们从左边下行至玉清宫。

站在路边能俯瞰到玉清宫的后院,院内有一位老乾道和一位中年坤道,在桌子前分别一站一坐,手里在忙活着什么。刘道长老远就跟他们打招呼,因为他以前在圆明宫出家,所以跟这青城山很多道观里的道长都认识。

原来院子里那位中年坤道便是玉清宫的当家马道长,来的路上就听刘道长提起过,马道长人很好,是一位慈悲有善心的道长,刘道长跟我和居士讲述,他去年有次与道友上青城山,快到天黑走遍全山好几个道观都没有挂到单,更后到了玉清宫,是马道长好心收留了他们一晚。

从圆明宫过来的这条路到的是玉清宫背面,所以我们只能从它的后门进去。

来到后院,见到了马道长和她旁边的另一位老道长。经刘道长的介绍,我与居士一一向两位道长打过招呼。

两位道长正在包粽子。马道长坐在小凳子上,面前放了两个大盆,一个装着粽叶,一个装满夹杂着野板栗和花生的糯米。她一边跟我们说着话一边手上不停地包着粽子。

马道长与我见过的其他道长略有不同,或许是容貌上少了一些仙风道骨,多了一份岁月和风霜,不过给人的*印象却是非常随和,若不是头上的道士发髻,她的服饰和言谈给人感觉更像是一个和蔼朴实的邻家阿姨。

特别是当马道长听刘道长说我有出家的想法时,她很热心地表示愿意给我介绍一位这山上的师父,但是玉清宫不适合我,她说在玉清宫出家很苦的,因为这里的出家人什么活都要干,包括种地,其它宫观要轻松一点。并说我什么时候准备出家了,都可以去找她。这倒是令人我很意外。

旁边的老道长始终没说一句话,埋着头做着手上的活,甚至眼皮都没抬一下,听刘道长说这位老道长年龄大了似乎耳朵不太能听见。

与马道长聊了一会儿,我们三人便穿过后院,来到了玉清宫的几座大殿。后院与大殿之间有一道很宽的走廊,挨着窗户的一边摆满了竹椅木桌,窗外是满山青翠,这里应是供游客们休憩的场所。

其实玉清宫是对游客提供斋饭和住宿的,因为青城山搬迁了当地村民,前山景区内是没有农家乐的,所以一些道观可以留宿。

玉清宫,因供奉道教更高尊神“三清”之首“玉清元始天尊”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共有4重大殿,由下而上依次重叠,分别有山门殿、玉清殿、纯阳殿、老君殿,每层殿宇之间都有陡峭的石梯相连。

宫观古朴清幽,观内随处可见名人题词。在纯阳殿内,还供奉着“药王”真人孙思邈,传说真人晚年曾修道于青城山,并在此完成了*的《千金药方》。

在玉清殿内,发现了一座刻有“古天真观”的石碑,我问刘道长,他说玉清宫原本就叫天真观,为什么叫天真,因为以前供奉的是天皇真人,重修后才改名玉清宫。

从玉清殿右侧出来,是一方宽阔的露台,站在露台前俯瞰,前方视野开阔,两侧山峰夹道,还可隐约看见山下的成都平原。

露台下方是成片的茶园,茶树间还有绿油油的菜地,那些菜地想必就是马道长他们所种,不知那成片的茶园是否也由玉清宫的道长们管理。

可惜我们是从背面进的道观,如果是从正面山门进来看到的风景会更全面。

参观完玉清宫,我们便返回后院,与马道长告辞离开。在宫外不远处,另一位玉清宫的道长正干着体力活,他没有穿道袍,若不是刘道长跟他打招呼我们还没看出来,刘道长说玉清宫的道士确实比较辛苦,平日里要干很多活,比不得青城山上的其它道观。

青城山在唐玄宗时有什么*道士?

罗公远(618-758),唐代道士。又名思远,鄂州唐年(今湖北通城)人。入道初修炼于唐年九宫山九宫庙。罗公远筑室修炼于漓元治中,常往来青城、罗川等道教名山之间,与张果、叶法善齐名。唐玄宗时多次召见罗公远策问,奏答皆符合其意。罗公远于朝廷政事,则从小处着眼进行规劝,或以直言献策。玄宗问治国之要,罗公远答道:“圣人之道在心中,不必向他处寻求”。

安史之乱前告诫过唐玄宗“安不忘危”。

杨贵妃之妹秦国夫人患病后,请罗公远治,罗公远说秦国夫人无美行,仗势骄奢糜烂,不但救不了,七天后必死。这样一来,罗公远把朝中权贵和杨贵妃都得罪了,几个人一说他坏话,唐玄宗就传旨将他斩首,罗公远被斩首后化成清气溜走。安史之乱时还曾与张果营救过梅妃江采苹。留诗一首:避世非避秦,秦人偏是亲。

江流可共转,画景却成真。

但见罗中采,还看水上苹。

主臣同遇合,旧好更相亲。

道一老师:大道至简,神秘的道医、炼气、丹道人人皆可学会!

青城天下幽,道医炼气修!

道医、炼气、丹道等中华传统文化并非玄之又玄,而是非常科学化、系统化、可验证,通过近些年国内外的很多科学实验都证明其真实有效!

市面上一些老师空有理论,缺少实修和案例,所以导致国学圈乌烟瘴气,很多人花钱学习却失望而归。

老师的德行尤为重要,没有一个好的心性作为指导,一切技术、方法都是缘木求鱼。明师比名师更可贵!

3月15-21日的《道医气脉丹道内证》青城山游学之旅,道一老师(孙绪伦)将自己三十年的修炼和从医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带领学员们科学、系统的练习和亲自实验。许多零基础的普通家庭妇女、退休人士、学生都学会并掌握了基础的道医技术和丹道修炼方法,获得身心的蜕变,并能将这些养生、修炼的方法运用在生活中,帮助他人。

首先,大家领悟了道医的精髓——神治。在意识和信念上战胜了恐惧、疾病,这就是所谓的“信则灵”。

通过每天的感受气、看气、采气、聚气等练习,切身体会到气足、气通了。

丹道筑基、睡功、炼神开智、站桩等功法更是让人全方位的得以提升。

经络、穴位的诊治,玄针,组场布气等方法可以随时在生活中应用,真正的改变人生!

青城山的道教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至唐代,青城山上的上清道与天师道结合了。在唐朝末年,*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促使天师道传统遂与上清道结合了。杜光庭在天台山时是陶弘景的第七传弟子,他对各派道法都有深刻研究,到青城山后,圆融各派,成为一代宗师。

在唐代,地祗宗的北帝派也由邓紫阳于江西创建起来。在之前的北宋时期,虚靖天师张继先来青城山修习此派并开创地祇宗。唐宋时期,高道薛昌在青城山炼丹,他所用的浴丹井一直被保存了下来。

至宋代,道教十分繁盛,青城山很多教派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其中,清微派约形成于北宋,流行于元代。《清微师派表》把元君即东晋*女冠魏华存与张陵、庄旭、许逊同视为清微派祖师。

实际上,此派之兴当得力于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朱洞元、南毕道、黄舜申等人。此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宋代盛行的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即所谓内炼正气,合天神之灵。

宋元以后,内丹崛起,崔希范、谭峭、陈抟、张伯端等皆在青城山炼道,还有李钰得黄房公金丹之道,陈致虚得赵缘督传北宋丹法。张随居在青城山著有《参同契注》3卷;黄甫坦精医道养生,为宋显仁太后成功治愈眼疾;丈人观道士唐道丰为成都知府辛谏议治愈风疾等。

黄舜申为此派集大成者,得到宋理宗召见,后来元代又封他为雷渊广福普化真人。

清微派的雷部诸神多为三目。显然来自蜀地原始鬼道的信仰。其中青城赵公山的赵公明地位甚高,主持3个帅班。该派主张内炼精神气为本,符咒术为用,接近于神宵派,但所用符不同。

在北宋形成的道教派别还有丹鼎派南宗,此派也称为紫阳派。在北宋,天台山道士张伯端来到青城山,得到青城山老仙的传授,著《悟真篇》,创立了此派,因张伯端号紫阳,所以又名“紫阳派”。

丹鼎派南宗在修炼方法上,主张先“命”、“后性”,与北宗不同。后来在元代,该派并入了全真道。

在南宋年间,虚靖天师张继先来到青城山,再兴正一派于常道观。同时,在道教中后来与天师道齐名的全真道逐步建立了起来。

全真道,也称全真派或称律宗,与正一道同为元代以后道教两大派。在1167年的,王重阳于山东宁海全真庵聚徒讲道创立此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圆融”、“知心见性”和“独全其真”。

在教规上,全真道与正一道不同的是,全真道不娶妻室,不入荤腥,投师住庵为出家道士,养身习静,脱欲界,积功德。全真道分为七派,青城山所传为邱处机所创的龙门派。

至元代,全真教更加兴盛起来。据记载,全真教*道士邱处机曾在陇州龙门山修道。元太祖曾遣使召他,次年邱处机与弟子18人同往西域,太祖召见后赐予他“神仙”的称号,封他的爵位为“大宗师”,命他掌管天下道教。

后来,元世祖命提举李道谦为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李道谦是*的全真道士,自号“天乐道人”,赐号“玄明文靖天乐真人”,全真道于此时开始传入了青城山。

至明代,伏龙观道士吴碧于善辩雷篆。“五雷天心正法”本传自青城通慧真人朱洞元,当时高道张三丰也曾来青城山访道求真,并留下碑刻,可惜所题之碑刻毁于动乱。

历经明末战乱,青城山道士又逃走。清康熙八年有武当山全真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以此地为神仙都会,于静坐谈玄之余兼理务,使青城山破败的局面焕然一新。

西蜀观察使司臬台赵良璧遇陈于青羊宫,很尊敬他,特建二仙庵,迎陈住持。至清代,李西月开创西派丹法,主要著述有《无根树注释》、《道窍谈》、《后天串述》、《三车密旨》等。

康熙皇帝因良璧奏闻,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悟真篇》,封陈氏为“碧洞真人”。从此,青城山道系属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下传第十二代至易理论大师。

丹台碧洞宗的传承字派是:“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数永元明,至理忠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为懋,希微衍自宁。”

在1955年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有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了很大改观。张至益道长是王明月的高徒,他好广交武林英杰,曾与海灯法师、川中武林高道李真果为友,同拜深通各门派内外功法的高道朱智涵为师,学习道教的秘传武功。晚年在青城山上清宫、玉清宫居住的道士李永宏,他对道家内丹真功及医理、医术十分精通。此外,青城山的高道还有刘圆常、刘理钊和邓理云等人。

其中,刘圆常医道全面,他的高徒曹明仙,承其医道和炼养功夫,成为青城山功夫*、医术高明、道法精微的高道,虽然已经90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曹明仙还能识各类动、植、矿物上千种,所传弟子为人治病也颇有成效。

除此以外,青城山的高道还有许多,他们的存在都为青城山道教文化的发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青城山是哪位道人修行的道场

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道名为张道陵。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历史上有哪些道人活动在道教*青城山

汉顺帝汉安二(143)年,道教的祖天师张陵以一百零九岁高龄,从洛阳越秦岭历时近年,始抵“西山”,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1年, 汉桓帝永寿二(156)年,羽化于青城山。终年一百二十二岁,葬于青城山混元顶,今青城山天师洞张陵羽化飞升之处。

张陵死,传张子衡,称嗣师;子衡传张鲁,初为益州牧刘焉的都义司马,后据汉中以其祖道术传人称为“师君”,后为巴西太守。

三张之后,天师道另一个重要首领是范长生。范长生率范姓千余家依青城山,率众耕食,并团结自保。范长生是天师道的重要首领,他“善天文,有术数,民奉之如神。”

唐中和元(881)年道教学者杜光庭随僖宗入蜀,遂留成都。于前蜀天复四(904)年隐居青城,卒于后蜀明德一年(933).

青城山历代*道士::

唐代有薛昌、杨通幽、徐佐卿。薛昌在青城山创炼丹术。杨通幽为唐玄宗寻觅杨玉环(见白居易《长恨歌》)。北宋有丈人观道士沟谷符,宋哲宗元佑(1086-1093)年间张陵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张继光,兴天师道正一派。

南宋时通惠真人朱洞元、保一真人李少微、混隐真人南毕道等将宋代盛行的内丹术与符箓术咒相结合,创天师道清微派。南毕道,眉州人,他学问很好,通晓天文地理,仕宗,官至广西巡抚,后弃官在青城山精研道学,为青城山道教发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清初,武当山的全真龙门派道士陈清觉、穆清风、张清青、张清云等在青城创丹台碧洞宗,再传至彭椿仙、易心莹,现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元天大师,为天师道丹台碧洞宗第二十三代宗。

【总结】对于“青城山*的道医?青城山道医传人”还有不懂的,找成都中国旅行社专业讲解,四川旅游关注

四川旅游跟团游(成都中国旅行社)

修炼治病_修行治病方法_道医修行养生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