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黄帝内经_黄帝内经春季养生之道_黄帝内经春季养生作息

【摘要】旅游是一项陶冶情操,开拓眼界,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动。这一点早已被大多数人所认识。但也有一些人认为:旅游就是“游山玩水”,为此花钱不值得,为此付出精力更不值得,甚至还武断地认为:旅游就是“花钱买罪受”。通过学习《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旅游就会成为一副良药,不仅有益心情舒畅,而且补益身体,治疗未病。

【关键词】天人相应;旅游;养生;扶正避邪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强调“人与天地相参”,认为人是禀受天地而生,人的身心与天地自然的变化时相应相和的,若人的活动能顺应天地,自然就会健康长寿,如《灵枢・本神》中讲“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旅游当中人们在相对原始的自然风光中,更容易感受到天地的自然气息,若能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方法,那么普通的旅游也会成为一次治疗调养身心的过程。《黄帝内经》中所讲的养生方法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天人相应,顺时养生

《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观为出发点,主张养生要适应自然规律。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这种思想在《灵枢・邪客》中表述为“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有着四时、朔望、昼夜等周期性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的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化同时也影响到人体,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也形成了基本相适应的规律性。《黄帝内经》所要教导我们的,是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各种措施来顺应其变化,甚至利用其变化,达到避邪防病、保健长寿的目的。

春夏秋冬四季迁流形成的季候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体的阴阳平衡,不可小视。《素问・四季调神论》中讲:“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里提出的顺从四时以养生的思想,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适应自然规律。对于四季养生,《黄帝内经》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人的活动也要顺应生长的气机,使身心舒畅调达,乐观开朗。“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天阳气力量充足,人体的精力充沛,应当晚睡早起,唤醒身体,增强活力。“广步于庭”即经常通过散步来活动身体,人们在春天那么喜欢春游踏青正是身心顺时而动的体现。春季旅游养生中的关键在于“以使志生”,不但要通过春游的运动唤醒身体的生机和活力,也要从精神上长养志气,在游览中体会风景当中万物荣发向上的欢快情绪,舒展自己的心情。不要在这个时候小心谨慎地控制自己的追求目标的欲望,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一次春游归来能感受到自己的身心有了生机蓬勃跃跃欲试的味道,做到这一步,春季的养生目标就达成了。

夏天,阳气最盛,万物蕃秀,开花结果,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应充沛饱满。“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应乐于户外活动,同时也要防备暑气。夏季旅游中最适合游山玩水,让身体充分运动,天地隆盛的阳气会在人的运动中不断地增强身体的正气,这是对身体最大补的药。“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不要轻易动怒,人一发火就像用镰刀割麦子一样伤害身体的正气,把大补的药变成了邪火,十分可惜。“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人体从天地中摄取阳气,同时也要通过正常的活动发挥身体的活力,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外出旅游啦。旅游当中要保持一颗敞开接纳的心,不要像个吝啬鬼一样只注意自己,要像有一个心爱的东西在风景当中,等着我们去发现。带着这样的心境在夏季旅游,身体会在不知不觉中强键起来,而不是像某些一路都在抱怨中的旅行者,他们旅游之后身体只能收获疲劳和消耗,甚至会埋下秋天的病根。

秋天,万物平定,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肃杀之气降临,万物萧条,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应随之收敛,以保持安定平静。秋天的旅游活动不能像夏天一样任意发泄而透支体力,应学习秋天的植物,将整个夏天积累的精华沉淀下来,化为果实,或储藏在根里。“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秋天应该去一些富有文化传承的景区旅游,感受它们的精神沉淀,让自己身心平静。“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旅游当中不能像春天一样放任心志,而要时常想想自己一年中有哪些收获。秋天阳气渐收,要开始学会小心谨慎,不轻易消耗身体元气。

冬天,阳气潜藏,阴气最旺,寒气凛冽,万物生机闭藏,人得精神情志活动也要顺其闭藏之气,内伏不外露。“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冬天尽可能地不要参与大运动量的旅游,因为这时身体从天地间包括从食物中得不到足够的阳气的补充,大量的运动实际上是在消耗身体的老本。冬季旅游要多去泡泡温泉,滋补身体,“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二、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形是指形体,即身体脏腑;神是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神活动以及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黄帝内经》认为应以养神为先。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讲:“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其实不光是内经重视养神,中国儒家的修身养性就是一种心理养生,如宋代张杲在《医说》中说:“若非宽缓情意,则虽服金丹大药,亦不能已,法当今病者先存想以摄心,抑情意以养性。”旅游当中更应偏重于养神,如前面四季养生中,四季中情志的调节是第一重要的。旅游当中的身体活动本身并未有多少锻炼的意义,因为时间周期短,而且没有计划性,显然不如健身房中的效果来得好。通过旅游,人们得到最多的是情志的调养,或使自己精力充沛,或使身心调达,或解除抑郁,或平静心态。心神调养好了,才能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自然而然地顺应天地阴阳,让身体正常运作,从而不再是消耗身体,而是在动中养生。旅游养生中除了四季调神之外,还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清静养神,指人的精神应保持恬淡宁静的心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讲:“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恬淡虚无并不是什么都不要想,比如我们绝对不可能在旅游当中保持一副麻木不仁的样子,它真正意义是说虽然处在种种情绪和感想的体验中,但仅仅是体验它感受它,内心中并不强烈地追逐它,不去跟着情绪摇摆。心志不随情绪摇摆,身体也会处在放松的状态,能够发挥它最强的免疫功能,外邪自然不能入内。

二是愉悦养神,就是性情开朗,精神乐观,使自己能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面前,仍保持身心健康。如《素问・举痛论》中讲:“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同样在《证治百问・卷四・痨瘵》中讲:“人之性情最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可见,愉悦不仅是健康的保证,还是长寿的根本。旅游的最大作用其实就是在于这一点,在旅游审美的过程中,心情自然就会开心快乐,愉悦的心境,正是旅游所能带来的疗养圣药。

性情愉悦和恬淡虚无并不矛盾,正因为心境恬淡,内心才不被情绪和外境所系,才能够保持愉悦舒畅,而精神乐观了,种种心事自然随风而去,心境自然恬淡虚无。

三、扶正气,治未病

《黄帝内经》认为生病是人体中“真邪相攻”,是一系列的邪气损正和正气抗邪的过程,这种认识是中医养生学中扶正避邪原则的理论基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地位。所谓“正气”,是脏腑生理功能和人体精气血津液等抗病、康复能力,包括了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如何保持正气使其充盛,是旅游养生的首要任务。

保养正气,即保养精气神。精气神又责之于脏腑的功能状态,因而扶正的重点在于护养脏腑,如《本草衍义总论》中讲:“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姿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者养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一年四季中每次旅游,都可以针对性地护养脏腑。例如春天木旺,适合养肝,肝喜调达,春天里多去春游踏青,肝气旺盛,正气自然充盈。其他季节如夏季养心,长夏养脾,秋季养肺,冬季养肾。只要能够按照前面所讲的四时养生的方法去旅游,五脏的正气就会在旅游中不知不觉地强壮起来。

另一方面就是要慎避外邪,防范外邪对人体的侵害。其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什么是虚邪贼风呢?高世《素问直解》中讲:“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旅游当中,如果遇到季节中不正常的气候,就要小心了。例如遇到倒春寒,秋天反热,这是不顺季节之气,要注意保暖和解暑。夏天过于炎热,秋冬过于干燥,也都是不正常气候,旅游中要分外小心这种情况,采取对应的措施调整自己,不要贸然在反常的气候里活动,从而招致病因。其二是“避其毒气”(《素问・刺法论》),“毒气”是指五疫之病因,即所谓的疫疠之气,是外界的一种传染行极强的病邪。旅游中要特别关注某些地区是否有传染病流行,去南方丛林中旅游也要注意携带防治湿气疠气的药物,春季不要在潮湿的山谷草丛中呆太久,以免受到复苏的病虫侵害。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化学合成药品的毒副作用的影响,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文明病”日益增多,医药费用成倍增长,加重着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人们开始有了日益强烈的健康诉求。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身心健康,旅游逐渐成为更多的人调养身心的选择。旅游当中,应好好体会《黄帝内经》对养生的指导,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于快乐的旅途中不知不觉地保健了身体,治疗了隐疾,真是何乐而不为。